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聖誕節應該要放假

在美好的聖誕節卻還需要上班這件事情是一件令人作嘔的事情。
甚至我今天早上作夢居然夢到今天因為是聖誕節所以不用上班,
於是夢醒之時,只剩憂愁。
在我騎車(蘇軾有云:廁上、枕上、馬上)之時,我不斷的為
不應該上這麼多班這件事情羅織辯護的論點,
同時也為台灣這麼多班要上這件事情痛徹心扉。
我必須要,作為後代子民的先人們,大聲疾呼,
不懂得放假的重要,是錯的!

前天,在電視裡看到,工商理事會的會長說:
"政府不應該讓人民放這麼多假,每多放一天假,GDP就會減少0.2xx %…"
作為ㄧ般人如果看到這段話可能會不假思索的去認同他,ㄟ,對捏!
看到這邊,真的很訝異為什麼貴為會長卻會發這麼天大的謬論。

作為西太平洋島鍊的一個小島的國民,應該要多去觀察各國情況,讀讀情報,
才不會被其他人所誤…  整體來說,假放越多的國家,人均GDP越高
http://news.qq.com/bigdata/42.htm
雖然不是絕對,但這是一個趨勢,且待我簡潔扼要的娓娓道來。

不假思索的工作,這是屬於舊時代的大量製造的工作方式了,
新時代的工作,白領的職位越來越多,原因是因為工作越來越需要思考、決策、創造、溝通。
藉由越多的創造工作,提高更多的產值,作出越好的東西,而不是越多的東西,那是舊時代的事物了。
但創造力會枯竭,工作心情會變差,人與人溝通會有摩擦,會有壓力;人類的思考有鈍化的危險性。
因此,人需要休息。

越多的創造之後,需要越多的休息,並非只是待作不動的看電視或睡懶覺叫做休息,
與人在工作以外的互動社交,從事喜歡的興趣,發洩壓力協調身體肌肉的運動,都是休息。
所以英文的”Re-Creation”,如此的簡潔扼要,清楚明瞭。
休息時,將人從工作中抽離開來,靈機一動於是將工作上的瓶頸迎刃而解,這種例子所在多有,比比皆是。
或者,人休息夠了,會想從事有創造力的事情,想將事情做個推動,於是想開始上班,
這個時後,人的工作會讓表現變得更好。
如果你想說更高的效率,那又是落入舊時代的思考方式了。
人的創造工作,並不是單純的以數字來做衡量,而是一種藝術,將事情做出更好的完成,
是一種匠人的精神,如果說"效率",就會想到用最短的時間,作最多的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妥當。

當小提琴超過了兩萬塊,只要再稍微好一點點,讓音樂人聽出了錮中之妙,就可以賣到一百萬。
賓士車以經很好了,但重視休息,以美食文明的義大利人打造的法拉利車是車中的極品。
台灣生產的工業器材品質可以說不錯,但每年都在旅行的德國人做出來的工業品,耐用度跟價格都可以高非常多。
當手機APP如雨後春筍出現的時候,向來不加班,工作跟休息一樣重要的芬蘭人,創造了經典的憤怒鳥。

休息一下,把事情做得更好;旅行一下,藉由國外或山林的氣息讓我們想出事情解決意想不到的新方法;
而不是因為事情做不完而勉強自己把事情草草的作了一個結束,事情做完了,然後呢?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我想說的是,歐洲人通常只念到大學,一堆人只有高中畢業,我們台灣人很多是研究所畢業,
都一樣有幾乎百分百的識字率,我們一樣有豐厚的歷史文化作為文明的根基並且也互相交流。
不去比人均GDP跟物價了,有目共睹的,一樣製造,台灣只能賺薄利多銷。
如果要說因為他們工業革命發生的早,那作為工業革命邊陲的北歐,人均GDP更是台灣的三到五倍。
(我最痛恨的是政府居然拿台灣物價低來說嘴,因為之前的食安問題證明他們引以自豪的便宜食物並沒有辦法給我們安心,
沒有真正的物廉價美,然後重新使用安心的食材之後,果然物價就開始飛漲的反應他們真實的價值了)

結論: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希望憲法趕快改一改,讓我們有多一點假可以重新獲得創造力吧!想到聖誕節要上班就很嘔,
           另外如果再次聽到有人說:"多放假GDP會減少",請用力、大力的給他吐槽下去,台灣不需要更多的是事而非。

備注:這篇文章畢竟是有點偏頗,因為其實原因也不是只有這一個,但是請原諒因為我的憤慨把這個原因放得很大,哈哈。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重談古老的道德觀

仁者無敵

並不只是向功利主義挑戰,而是向主宰了兩個世紀的資本主義作挑戰。重新取得舊的平衡。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黑洞頻率

寒冷的週日下午不想出門,打開風X軟體尋找一個好看的電影來成就完美的下午,
因為覺得風X的評價分數還算準所以從高到低排列,挑到了這部電影,
雖然片名不是很吸引人但描述是以"蝴蝶效應"類比於是就引起我的興趣點了開來。


剛開始看畫面,還真的有點失望,因為沒想到以經是這麼舊的電影了(2000),
不過還好我耐著性子繼續看了下去,果然讓我獲得了大滿足。

==========防雷頁開始

一開始打火英雄的場景真的讓我有美國英雄主義的感覺。
後來的莫名其妙切到三十年之後讓我有點點納悶。
但後來突然將三十年之間的無線電可以做連絡,
父子可以藉由無線電溝通真的是蠻有趣的。
後來發現可以藉由無線電來交流情報,藉此改變父親早死的命運;
而且還真的成功了,讓我非常的訝異。
因為習慣了東方文化中總是有一種無法扭轉命運的通俗劇情,
因此我覺得這一部一定是走一樣的老套,最後一定是悲劇收場。
結果我錯了,父親活下來結果母親死了,果然...
但這時電影也才演到一半啊~ 看來還有伏筆。

看到後來讓人非常的緊張,似乎覺得難道要這樣放棄了嗎?
但到了後來解救了男主角的居然是...

讓人非常的感動,果然天倫之樂才是最棒的美好結局啊!

總結:
這一部電影結合了  科幻 懸疑 溫馨,又有美國式的樂觀英雄主義;
相當適合闔家一起觀賞,雖然小朋友可能會看不懂部份的劇情就是了。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日月明教有感

The more u wanna control, the more we r losing control.
說起來也是風涼話。
說起來也只是被臺灣一月一主題的壞習慣給影響。
日月明功這個新聞真是讓人心痛。大部分的邪教,一開始都是一些受傷的人彼此在互相療傷,彼此藉由宗教獲得了平靜。直到有天有某個人發現了可以藉由宗教控制其他人,開始自我膨脹,開始為了滿足日益成長的控制欲,人變成偏激,宗教也開始走樣。
一群受傷的人折磨另一群苦難的人,何苦來哉。

趕快多破獲一些邪教吧!不只是對於被磨難的人們,也為了那些被惡念所控制的人。

如果那些人可以持續的重新檢視建立宗教的初心,也許就不會變成邪教了吧!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道德課"(Ethical Intellgence) 讀後感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或者也可以說這本書的特色,構成我買這本書的原因。
以往的"道德"這個詞是帶有譴責的意味,並且去限制可以做的行為。
這本道德課是正面的,告訴我們道德思考怎麼來幫助做出最好的決定,並作實務面的應用。
"道德"不是表面上的限制我們無法為所欲為,而是在面臨抉擇的時候跳出來協助我們去做選擇,獲得幸福的人生。

就某種角度來說,這本書跟我之前剛看完的"快,不能解決問題"跟"Less is more"可以互相呼應,所以野可以說是"提供另外一種與當代主流思想相悖的角度去思考,去調整價值觀"的第三部曲;同時其實也很大的去幫住了我,當思考上碰到了一些說不出的厭惡的時候,可以去做理解、然後闡明的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是Bruce Weinstein,是一名道德學的學者,並由於把這個哲學的分支闡述的很生活,因此也成為了一個"管理"層面的演說家,跟Bloomberg的節目主持人。
譯者是侯秀琴,侯算是蠻有名的,同時也是很優秀的譯者,這本書看的時候非常的舒服,感謝她。

首先是作者歸納了道德思考的五個原則:
1. 減少傷害,也包括了積極面的避免傷害跟把傷害降到最低。
2. 將情況變得更好。
3. 尊重他人,因此須盡可能的保持誠信。
4. 公道;因為對這個字比較沒感覺,如果是原字"Justice"的意思,即"合理","應得的"的意思,我是比較容易理解。
5. "愛"人。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面對背叛;或者小事件如運動、飲食等等,都可以用以上的所有原則來做套用,彼此之間會有互相衝突,這也是每個人會有不同選擇,跟彼此間可以辯論的原因。
但是把這幾個原則來作一一的套用,重新檢視,就可以做適度的修正自己的選擇並且對自己的選擇更有信心。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幫助。

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道德不只是利他損己,而是利己利人;先讓自己能夠有好的狀態,才有能耐去幫助其他的人,這個是這本書一再強調,但一直是被主流價值觀所忽略的。
用道德的角度跟方法來作思考,探尋我們與工作跟生活之間的"正確"的處理,才比較不會被社會上許許多多的似是而非的各種各是說法給混淆跟困擾。

總之,這本書讓我受益良多,我誠摯的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希望探詢解答的人。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2013冬季資訊展

這一季的資訊展還蠻值得去的。
首先是可以先試乘信義線到101站,世貿一館就在捷運出口旁而已。
我是從南方的那個入口進去的,一進門就被驚豔了,有一家我沒記得牌子的智慧型手錶在展示,show girl等級很高,而且直接教你怎麼用;如此重金,沒記得人家品牌是有一點對不起人家,但還好我記得手錶的樣式。表面分為兩個部分,上部是傳統的指針型手錶,下部才是所謂的智慧型手錶,可以連接並操縱手機的部分功能。因為被切成兩部分,所以可使用的螢幕只剩下了一行字的大小,但以我的觀點,我認為夠了。三星的智慧型手錶的那種不大不小的螢幕反而雞肋,而且比較耗電。這家手錶的小螢幕可以比較省電,而且使用另一顆電池;意即,即使智慧型的部分沒電 了,類比指針的部分仍然可以繼續運作。如果為了配合智慧型的部分,讓手錶很快沒電或者須要特別去按一下才可以看到時間反而失去了本來手錶的基本功能了。

這一次的Sony的展示攤位有好幾個,show girl也請了很多,而且接在這個某廠智慧型手錶之後的Sony攤位是個很不錯的show room, 由美麗的show girl 用Z1 來指導我們使用智慧型電視還有Sony的增色液晶技術,就獲取新知而言,Sony是值得去的第二個理由。

附帶一提,眼球操控的展示攤位以前我只有在Computex有看過,這一次是第一次在資訊展看到。

另一個亮點是LG的微彎曲式螢幕,她說因為彎曲所以眼睛看到的距離都是一樣的,同時因為IPS面板,所以就算在邊角看也是可以的; 感覺什麼地方不太對,但也算是看了新東西。

其他的部分就是差不多的推銷舊東西,沒什麼特別的了。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

image

 

作者很有條理並有很有說服力的去講出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些事情。

這就是作者之所以是作者,而我依然還只是讀者的原因。

 

作者,本田直之已經出了好幾本書了,譬如說"槓桿思考術"等幾本書,

但這本書應該算是本田第一本主題是講生活的書,之前的書都比較偏工具類型。

 

這本書的中文標題真的看不懂這本書在講述的東西,

英文標題: "Less is more" ,似乎大概了解了。

但日文標題就單刀直入了。

"自由に生きるために、幸せについて考えてみた。"

就算不懂日文看漢字也大概可以猜到是在講,怎麼自由生活跟所謂"幸福"的一些討論吧!

(其實原書名是先英文再日文連在一起的,這樣比較潮)

 

或許這本書講的方法其實在很多的書上其實應該都看得到,尤其是佛經。

但因為是作者的生活體驗跟舉了很多的訪談,當這些訪談是跨國的時候,果然還是比佛書之類的看得下去,

果然還是崇洋媚外啊!(毆)

 

作者一開始講的一件事就是,為什麼日本人的經濟狀況在世界上的排名是很前面的,

但幸福感卻是排在後面的呢?數據一攤開來看,發現台灣居然比日本人幸福,

但其實在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裡面,台灣也只是排了七十多。

 

經過作者去了幾個幸福國家譬如說北歐跟紐澳訪問後,發現了一個共通的特質,

就是"簡單的生活",也就是”Less is more”

他們這些幸福的人,不會汲汲營營的,對名利的渴望爭取;

不會被無良商人的廣告一直誘惑買東西,節制物質的慾望,重質不重量(當然不是重價)

重視人與人間的和睦關係,競爭沒那麼激烈,

也重視自然的生活。

 

本田特別強調,他很討厭"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這種說法,因為這句話的假設是生活與工作是分開的;

但事實上,工作應該是因為快樂才去從事的,讓人覺得有意思才去進行的,而生活也不一定是沒有工作,

但這應該是讓人浸淫其中,並相得益彰的。

 

另外我很喜歡關於本田對小確幸的詮釋,他還特別提到這個字是被"村上春樹"發明的,

但是他一定不知道這個字被台灣人用到爛,用到有點看到就厭煩的感覺。

這個字也沒有那麼難,就是小小的確定的幸福的意思。

 

這是另一種概念。

 

一般的世俗價值觀一直叫我們去努力,奮鬥,甚至嘔心瀝血的

去做事情,努力用功讀書之類的,跟創造一番事業;雜誌也好電視也罷,極力的去謳歌這些成功者,

並且去放大隨而來的富裕奢侈,彷彿這才是對的人生。

雖然不會去指名,但間接的暗喻了沒辦法飛黃騰達的大部分的人是失敗者,這些我們都心知肚明。

沒辦法看破這層洗腦的人就很容易變的拜金,或者更甚之的是"笑貧不笑娼"的價值觀,

是這幾十年來從美國的資本主義開始,不斷的傳染給世界各國的一個價值觀。

 

但每個人都很努力啊!但只有少部份的人因為運氣好有辦法成功,大部分的人就算是努力了仍難脫平庸,

而且一件最殘酷的事情是:成功獲得財富的人真的就快樂了嗎?

或許剛升官剛加薪的人可以獲得一陣子的狂喜,但馬上這個爽感又趨於平淡,於是又繼續的去追尋下一次的狂喜。


但就跟很多不斷的被轉錄的文章他們講的,快樂並不是只有被限定的那幾種,跟金錢綁在一起。

在停紅燈的時候,微風吹拂,並看到皎潔的明月伴隨著星光點點,的那種感動。

小朋友的笑臉。

寵物的撒嬌等等之類的這些,不一定要有錢才擁有的快樂是很多很多的。

金錢的多寡,或許在金錢達到可以讓人過基本的生活之後就獲得了他最好的效率了。

 

所以這是北歐的人為什麼重視平等而且高稅賦的原因,

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於尊崇的地位(順道一提,VIP就是由萬惡的美國人發明出來的)

跟奢侈的生活,而是來自於人與人的互相尊重跟對自然還有家庭生活的投入。

 

北歐人平時過得很簡樸,雖然他們人均GDP是台灣的三倍,

他們省下來的錢會拿來旅遊,因為當生活的物品都足夠之後,

旅遊帶來的效益會比較高,新的經驗可以做一輩子的回味。


如果不是北歐太冷,還真的很想搬到北歐去住,

不過我覺得台灣還是有機會做到跟北歐一樣啦!

很多人不是說台灣最美的是人情味嗎?說不定這就是台灣人的幸福感贏過日本跟新加坡的原因吧!

 

另外,我發現這些概念說起來也不是很新,只是在跟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競爭中,

重新的讓人發現並實踐了它的價值,
譬如說古中國人講的"絕聖棄智"就跟"詹特法則"有點類似。

平等的概念就跟國父喜歡講的"大同”有點像。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客家人的優良"硬頸"精神



雖然說知道這件事情很久,但並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但經常還是會繚繞在心頭,那就拿出來聊一聊吧!

大家都知道客家人很"硬頸"的美譽,意思是說客家人不屈不饒,不喜歡向困境低頭;即使是狂風暴雨,雷電交加,困難重重,依然會很努力的在作該作的事情,超強。

雖然這種描述是還不錯,但其實不是這個樣子啦!你們大家都誤會了,"硬頸"這個詞在客家話裡是帶貶抑的喔!意思是說你很固執,明知錯了還是不肯認錯。因為我媽常常這樣說我爸,哈哈!通常是沒有客家人拿"硬頸"來稱讚人的啦!其實我是覺得客家人傳統上相較起來臉皮是真的比較薄一點啦!

說到這種有關於這種光看字面上的意思,產生的言語誤用是蠻多的,也是詞語新意,不必太在意,反正語言是活的,本來意思就是不斷的在改變。

舉例來說"每下愈況"的原來意思是指,"官員去做市場調查,越是從豬腳的下面來探測,就越能了解豬的肥瘦情況",語出莊子,後來的意思變成了"狀況越來越差",完全是望文生義。

又譬如說"朝三暮四",剛好也是語出莊子,現代的意思大概是指說人的想法反反覆覆,心猿意馬之類的;但其實本來的詞語來源是,有個人養猴子,跟他們說食物不夠了要節約食物,早上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猴子狂怒,於是他改口說"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很笨只有看到早上的量於是就大囍了。意思完全不一樣啊!

總之就是這樣,希望看倌們喜歡今日的豆知識分享,期待下次再相會。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我們高中從山後到山前依序是三棟樓,"明德"、"親民"、"至善",這三段字來自於古文"大學"的第一段話。

在這個經濟不振,士氣低迷的時代,曾經有個說法叫作"學歷貶值",因為所有的人都去念大學了,所以讓大學變得素質比較低,也讓求職競爭者變多,總之就是讓大學生變得很普遍就沒那麼珍貴的那種想法。

我沒有要反駁,而是想提出一種新的見解。

這是一個機會,對於整個社會的一個機會,因為大家都念了大學了,所以我們溝通的障礙變低了;換言之,我們所有的人,不管名門大學或者野雞大學,只要我們稍微努力一點的去輕鬆闡述跟盡力理解,都是可以互相理解,我們所有人是一個知識的集合體。

我們有幸不是遇到經濟崩解而只是經濟停頓。我們可以不必作難民而只是物質生活被抑制,但這也是個機會給社會去靜下心的去思考,我們將成為怎麼樣的一代,將帶給我們後代怎麼樣的未來。
經濟這種東西是一個馬拉松,有一時的領先,但沒有永遠的輸贏。領先者差不多二十年就可以易主;日本在一代之間GDP超越美國;中國在一代之間,GDP超越日本;韓國在一代之間把台灣遠遠拋下,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確實我們很羨慕他們,老講他們的好話,但是,今天就算我們經濟世界第一,我們下一代也可能很窮;我們與其創造了輝煌的經濟,不如我們留給他們真正可以保值的文化跟觀念想法。

我們經濟確實現在沒那麼好了,但幸好很多的人都念了大學,代表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知識的"接收者"、"傳遞者",也可以是"創造者"。但我必須聲明,不代表沒念大學的人的不行,只是說念了大學的人就一定擁有了這把溝通之鑰。

這麼大群體的知識份子只要能好好交流,眾志成城,一定會很厲害的創造跟把社會牽引往好的地方。這才是"大學"真正的價值,也是我以為的真正的好的"公民民主"國家。

或許寫了這一篇不算很長但也頗長的文章,但其實也沒講甚麼真的很有建設性的方法;但是真正可以解決大的、長久的問題的方法,絕對不是一篇短文可以解決,而必須是無數的好的觀念去交織建立的。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小談東南亞東南亞華人

在1950 60年代時,佔領中國大陸的中共開始對東南亞國家輸出大量的革命訊息,並支援各地共產黨資源。
東南亞各國的華人有許多組成共產黨,並開始反政府行為;由於感到遭到中國勢力顛覆的威脅,東南亞國家開始對於當地共產黨與華人感到反感。
再加上舊有的對於一些華商富不仁的惡劣印象(男人有錢就會作怪嘛~)。
進而導致一波波的排華肅清,譬如說馬來西亞跟印尼地區的大屠殺。
一些是華人主動,部分是政府的強硬要求,許多華人紛紛改姓並且努力的切斷他們與中華文化的關係,或者是表面上如此。

突然閱讀到這段歷史,解釋了我以前的一個疑問。
認識了很多東南亞華人臉孔或者是有部分華人文化的人,但他們的姓氏卻是當地的姓氏,語言也相當的在地,
(通常是泰國人)他們可以很肯定地跟你說他們祖先來自於中國,但他們的姓名就是泰國的那種長到你記不住最後你還是叫他簡稱的那種。

你可以感覺到他們與你在歷史上的淵源,但他們又是非常的在地。
是好是壞無法下個定論,但歷史令人唏噓卻是不變的。

或多或少的,又是一個強勢中共所帶來的反效果,又令人想起了北風與太陽的故事。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Diary

Why I am going back zhudong for only one day's holiday, because this day is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ay of the Chinese.
However, it still spend me a lond time to consider this decision, which, also, isn't impacting many things at all.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旅行的意義

    旅行的另外一種目的,把自己所熟悉的環境,語言,生活習慣留在國內;一個人在陌生的環境中,使用著沒那麼熟悉的英文跟親身體驗只有在傳聞中聽說過的風土民情。在某種情況中,就很像是吃著一道說不上好吃但很有味道的料理,把整個身體跟思考都充滿了。
    再來一個目的,將別人提供給你的既定印象就視為既定印象,而去建立屬於你自己的觀感。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The happiness of people and the happy of a country

I am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the real rich doesn't mean in wealth, but satisfied. It was said by many people many times, I try to make it connect with the policy in gorve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up the policy, "Happine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 that's what jumped up to my mind immediately.
The number of GDP growth becomes not that important, goverment, would take care of the weakness people, try to adopt the policy, which would help all the people to have basic life level, enough money to buy something they want. Cause all the people be happier, rich people become happier when they think they help poor and the poor don't hate rich.
The society become happier while all the people become happier.

Status in Taiwan

I have come back to taiwan for two months, very easy to get used to the original life. But actually I want to and I really feel that, the life now I am having is different to the life I had before. That's weirded, I know. Cause I tested something aboard, l know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have traveled aboard and then back to Taiwan and it seems makes no different to those people, but for me, it's different. Maybe that is because I knew how a country could be liked, and a society could be like, and a life could be like. I am not satisfied for lots of things, and there are lots of words in my mind. I am unhappy sometimes, but it is better than before, I know more than before what the unhappy is for me, it's good. Maybe its lucky for most of the people , to be unknowing. It comes to me that what budda felt when he knew the truth. I have thought about that many times.
I have some mission, I have some destiny to do something

I wish, this land will become better, less mourn, less complain, and more corporation.
Go ahead, Taiwan, cheer up, everyone.

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It made me recall "flat white"

    Because all days' overwork, the time has gone soon, I felt. And weekend is coming again.
    I walked into a coffee shop out of curiosity, where I could buy some coffee like Caramel Cappuccino and Mocha, but without flatwhite, which I later found that it doesn't exist in Taiwan. I missed it, I found that. Maybe it was just a symbol of the lovely countries.
    And there are something different furthermore. In Australia, "Cafe" sells both coffee and beer, so you can drink coffee next to someone drink beer. In Taiwan, they are sold separately. However, fortunately we had"stir-fry restaurant", where you could eat delicious food with beer, and enjoy the noise.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28042013 "臺灣黑狗兄"的心得報告


臺灣黑狗兄觀後感

    今天跑去看了這部紀錄片。由商周製作,講述的是關於彰化社頭的襪子業逐漸式微的一些現像跟黑狗兄的反擊做品牌。拍攝的主題是放在由黑狗兄所經營的小工廠,也帶到了整個社頭襪子產業的興衰,甚至於可以聯想到整個台灣的大部分產業在全球化下所受到的衝擊跟侵蝕。
    關於前因後果的腳本設計跟埋梗破梗,以及穿插動畫的設計都做得很有質感,還蠻值回票價的(話說我今天才發現國泰世華卡在國賓只要兩百塊)。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我想只有某些鏡頭拉得太近,講話的臉佔了整個螢幕的一半,壓力頗大。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Thinking of hobbies

I am thinking, my mother may be right, I should develop some hobbies, which I never spend a very long time on nor became a real habbits.
However, there r always too many choices, and for me hard to choose. One reason is, I don't have a strongly preference, one another is, I am a person who is lack of peesistence. Shame to confess this, anyway.
If let me count how many hobbies I had cultivated, that would be a big numbe. I am non of these genius, or I would have a clearly preference, and a good performance, excuse. Sign...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賴家王老五 跟 戀夏五百日 觀影小心得

在FB上看到有人提到賴家王老五,怎麼提到我忘了。但我倒是突然想到以前有個朋友跟我提到賴家王老五這部電影。
講得是一個三十五歲的男人還賴在家裡不搬出去,他的父母就想辦法讓他搬出去的事情。
這是美國的國情,在台灣已屆三十五歲還待在家跟父母同住的事情是蠻常見的,我對這個題材還蠻感興趣的,剛好也有空,
就找來看了。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旅途中碰到的兩個英格蘭人

我在墨爾本遇見的的英格蘭人,是個研究員,Robert,他跟我說了不少他對於經濟趨勢跟企業現象的觀察研究。
他說他屬龍,他女朋友屬虎,所以他們是"虎與龍",突然就想到了虎與龍這部有趣的日劇。
我們在某個天氣晴朗的週五一起繞了墨爾本一圈,我才發現寂寞星球跟i-pad原來可以是旅遊的非常好的夥伴。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逛現代藝術之前,我們聊起這種大部分人包括我都看不太懂的藝術,Robert說:"有些人說現代藝術,觀眾其實也成為了展覽品之一。"
在逛完之後,Robert說:"我覺得我被掏空了,我也覺得我似乎更了解生命了"

復職有感

IMAG0099

在這週五約好了三間房一天一次看完然後快速決定,搬進了現在位於中平路的租屋。

 

復職之後跟很多很多的人聊天,聊近況,雖然感覺我在澳大利亞經歷了很多不一樣的事情,但公司變得沒有那麼多,很快的在公司找到熟悉的感覺,雖然我比較懷念變動的那種感覺。

 

我今天才突然想到那個最貼切的成語, "南柯一夢" ,真的很適合做我現在感想的詮釋。

IMAG0103

上圖其實是我家附近河岸的櫻花

 

IMAG0106

租屋尚未整理凌亂的樣子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新莊的三山國王廟-廣福宮

聽聞以久,偶然的想去拜訪新莊老街上的三山國王廟 廣福宮,收穫頗多。
新莊這麼閩南的一個地方,有一個客家人祭拜的三山國王廟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還好有行動上網跟Google Map,可以不用問人就知道了確實的方向,但可能是因為目前還在整修的關係,所以我繞了兩三圈卻過門而不入,甚至找到了還不得其門而入。
之前網路上說香客不多,但進去了之後還發現真的是沒有一個香客,幸而仍然有一位管理者可以跟我解說這間廟的一些故事,我才有辦法略知一二。

話說早期台灣在雍正乾隆的時候,淡水河的支流大漢溪是商船頻繁的區域,新莊跟板橋在當時是重要的港阜,(這也是早期的老街在河邊的原因)
因此聚集了很多移民,也包括了為數不少的客家移民,於是有了現在的這一間三山國王廟,成為早期客家移民的信仰中心,大約是十八世紀後半的事情。
所以廣福宮一些最古老的石碑上的刻字還可以找得到"乾隆"的字樣

不幸的是,後來發生了"閩客械鬥:,在周遭環境不友善的情況下,客家人只好紛紛往週圍客家人人口較多的宜蘭跟桃竹苗等等地方移動,
形成了今日台灣客家人多是聚落的情況。

後來在十九世紀末的時候發生了一場大火,廟要重建光靠新莊地區的人募款金額還是不夠,幸好,新竹的仕紳發起九縣潮州客家人募捐,才終於湊足了足夠的錢來重修,因此廣福宮一些較新的石碑上可以找到光緒的刻字。

整間廟沒有華麗的色彩,但是有很漂亮的"飛簷"跟"古樸"(今日才親眼目睹何謂古典而樸素),門很特別,屋頂很特別,梁柱則是我沒看過的--下半部是石柱,上半卻是木頭,然後跟屋頂結合,據管理者的說法是很久以前的建築型式,屬於無釘子結構,真的是百聞不如一見。

我聽說我的玄祖父(就是爺爺的爺爺,那時候還在綁辮子)曾經是寺廟的建築師,監督過ㄧ些寺廟的修建,所以我不禁將眼前的這些景像跟我的老家做些結合,去想像當初的人是怎麼樣去設計,去發包,去修築這些寺廟;思緒中排演著當初的這些人,可能其中還包括我的玄祖父,面對著這個重要的工程,一個心理上的義務,甚至有些重要石材跟木材還必須從大陸先刻好再運來,等等的這些景像。

整體的建築因為真的非常的古典,可以看到一般寺廟看不到的一些風貌跟歲月的痕跡,置身其中彷彿就可以看到兩百年前辮子男人跟綁髮髻的女人穿梭其中,
難怪被文化部列為二級古蹟。

如果在桃竹苗,三山國王廟是沒那麼稀奇,但在新莊的三山國王廟就很稀奇了,我後悔我在新莊待了三年沒有早點來拜訪,卻也慶幸我終於來是來走了一遭;如果我知道客家人的信仰三山國王在我工作的地方附近就有一間廟,我的心一定是更安定的,很高興我終究還是來了。

另外的一件事情,我以前一直以為新莊是一個不怎麼浪漫的地方,當我在雪梨 墨爾本 新加坡漫步閒晃的時候;雖然同樣是人們在這邊生活,在新莊卻感受不到那種文化的能量,而必須往旁邊的台北去尋求。澳洲跟新加坡的歷史也很短,兩百年左右而已,但在參觀他們的博物館的時候卻可以感受到他們營造文化的用心,在短暫的歷史中找出曾經劇烈衝擊人們生活的事件,再針對閱聽者,去設計安排出可以讓人覺得被娛樂同時學習到的展覽。不去讓人想到這真是個短暫歷史的國家,而是讓人訝異原來短短的歷史也可以發生過這些多有趣的事情。我覺得這就是政府的用心,可以讓人民覺得在努力工作之餘,也可以在文化中生活,增添生活的充實感。

也許台灣還沒到這個階段,但是正在努力中,也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以新莊的三山國王廟為例,我也才知道原來新莊有這麼多的故事,這些都可以被用心營造成很棒的博物館,不一定要大,但一定可以很有趣,讓新莊人來參觀,讓外地人來參觀,甚至是跟台灣有著歷史關聯的中國人 日本人 都可能會對這些事情很感興趣,在觀光的同時,對過往的歷史連結有個概念,也會更喜歡這個地方。我覺得這些都是政府,跟我們未來可以去努力的地方;現在政府有在作,但成效還沒有很好。在去過澳洲跟新加坡之後,把文化工作的成果一比較之下,優劣立現,要理解台灣過去發生的事情,依舊是辛苦許多。

最後,我要說廣福宮真的是新莊的一塊寶,如果來到新莊,其實都應該來參觀一下,絕對不虛此行。
IMAG0090IMAG0080IMAG0081IMAG0082IMAG0083IMAG0084IMAG0085IMAG0086IMAG0087IMAG0088IMAG0089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About travel

At the begin, I just wanna relex.
Later, I traveles for my curiosity, I wanna to know what was behind the river, the wall, the house, so I went there and found nothing or something.
During the travel, I met lots of people, made friends with them, and said goodbye to them.
It's always sad, but it's necessary,
And then, we were changed by every meet, either better or worse, or both .

That's what I am inspired.

近況更新 12.03.13


一不注意之間,旅程結束回到家裡居然已經是一個禮拜前的事情了。

相較於在國外體驗到的不少東西,認識了的不少人,家鄉竹東如預期般的猶如沉睡了一般的沒甚麼改變。
雖然其實我也不想要所謂的家鄉有甚麼太大的改變,但平靜一般的家鄉會讓人覺得與時間流動的這件事實無法相互呼應。


之前在新加坡不小心得到了感冒,原因是因為冷氣開得太冷,看到旁邊的白人室友沒蓋被的裸睡,於是想說沒甚麼問題就沒去調整溫度,
我忘了白人本來就是在高緯度長大的比較不怕冷這件事情了,然後那邊又看網頁看得太晚,於是就感冒了。

在炎熱的新加坡的幾天,原本感冒已經感覺快好了,回到台灣氣候一變化之下,感冒再度加重,於是昏睡了幾日。
我都覺得我可能是被無尾熊傳染了吧!

下周開始工作,我這週暫時還是繼續休息,隨時病情的好轉,才開始的感到無聊。心想應該要找點甚麼事情來做才對。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旅程回顧

這半年來我在哪裡做甚麼,簡單交代的話是在達爾文待了四個半月,
其中兩個月上語言學校,兩個半月打工;
然後到雪梨把剩餘的一個月上課上完順便玩,
其中有一天跑去坎培拉當天來回,當做插個旗,
然後坐火車到墨爾本待了八天,
結束了澳大利亞的旅程後,
在新加坡順路就玩了八天,
其中有一天跑到馬來西亞的麻六甲古城。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墨爾本 之一 Under the flag of south cross

Tomorrow will be the final day in Australia, I am more and more getting missing this lovely country, hardly for me to say goodbye to it, now I can know how those people's feelings when they need to say good bye.
But travel is like that, we continuely, and regularly met people and then said good bye to people. Even we feel sad to say goodbye to everyone, we still need to, that is life. Everyone has taken a part in my heart, I wish my mimd because of these, could be getting more and more wide, and my mind changed, absolutely, I wish it will go to a beautiful direction.
This half year, I have known hundreds of people, but everyone's still plays a important character to me, even ours words could be only few sentences, they could infulence me a lot.
I will always remember this moment, when I need to say goodbye and go back.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雪梨 之二 關於城市的描述

聽過很多老背包客說其實雪梨很像台北。
我剛從達爾文到雪梨的時候,覺得似乎是真的有那麼一點的感覺,因為同樣都是最大城市嘛!通車上下班的上班族,穿著套裝的OL,如果把膚色髮色瞳色的差異都拿掉的話,乍看之下或許確實很像吧!但隨著漫步跟觀察的的次數增加,會逐步的增加對一個城市的意見。

在卡爾維諾的”不存在的城市”之中,講了很多種奇異的城市,一些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城市;其實在說的是很多城市的共通點,在匆忙生活之中逐漸被忽略的卻也被慢慢擴大的內心的某個部分,被具象化,原本平面的不存在的部分穿戴上文字描述的翅膀,變成似乎可以看得到,但仍然不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的物體。都很有可能在名稱不同在內裡相同的城市中所觀察到。

如果說雪梨像台北,所謂像的部分,可能是屬於全世界共通的城市的部分,同樣會在香港 上海 首爾 東京 大阪這些同樣名為”大都市”的人類聚合地所發現,但如果你把”台北”,拿來放到澳洲,總是會有不一樣的地方吧!
具體的來說,這些名為”大都市”的人類聚合地,共通點就是,高樓大廈,交通繁忙,上班族,公司總部,激烈競爭之後通常都還蠻好吃的餐廳。其餘的部分就屬於他的特色了,那些跟台北不一樣的部分。
首先就是我們的主要宗教不一樣,我們是佛道教,那些飛簷樑柱、香煙繚繚在雪梨就被對稱的尖塔教堂給代替。宗教是莊嚴的,認真的,就跟台灣的寺廟一樣,以基督教跟天主教為主體的國家的教堂,經過的時候都一定會看上一眼。除了教堂以外,也有很多商場跟住宅擁有一百年的歷史了,外表雖然古式,但因為有保養所以看起來還是很新,內裡也鬼斧神工的舊瓶裝新酒,維持了現代人居住的舒適度。我覺得我們台灣的台北也保留了不少老建築,也應該要如此效法才對,只有老建築,才會讓人覺得城市有歷史式的美感,否則就只是工業的複製品罷了。聽說雪梨在七零年代的時候,曾經有城市更新的爭議,有蠻多支持保留古建築的人被警察抓起來拘留之類的,可想而知因為他們的努力,才會有今天的雪梨而不是被大量生產的雪梨;在欣賞今日的古建築時,也應該要感謝當時那些努力的人們。

再來各種特色的人種,所以在穿梭於地鐵跟公車之間的時候,就增加了不少有趣的景像,其實很多經常出國的人都見怪不怪了,但我還是喜歡有事沒事來提一下。當然有那些在台灣通常都是外勞的菲律賓 泰國人 越南人,在這邊,一部分變成了中產階級,大部分年輕人只是來唸書跟順便打工,年長的移民者成了餐廳跟店面的老闆及櫃檯;土耳其人,印度人(在長得像的同時還包括了孟加拉 巴基斯坦 尼泊爾跟錫蘭),阿拉伯人;雖然幾乎都因為興趣而被曬黑但還是自稱是白人的歐洲人,北歐東歐南歐西歐的長像其實也各異;當然也有為數不少的中國人讓你偶爾回味一下中文的南腔北調,在中國城附近到處可以看到的中文招牌跟中文的詳細說明,不知道是在高調說中國人很多,還是說因為中國人很多英文不好所以要用中文輔助說明;因為中文我很熟悉,在看這些中文的同時,藉由辨別是繁體還是簡體,跟一些字詞的使用,還可以拿來辨別行文者的來歷,是屬於粵式華僑呢?文革後華僑呢?還是二戰前華僑?

再來又回到了雪梨與英國祖先們連結的部分了,但有趣的地方就是雪梨本身是位於”澳洲”。澳洲的特色就是:澳洲人做為紳士的英國人後代,結合了因為地大物博而產生的野性,而形成了一種大剌剌的個性,不拘小節,白日放歌須縱酒,很重視享受跟派對,但吃東西又跟英國人一樣簡單隨便。雖然擁有很多歐式的氣質,但也因為開發時間不長而仍然充滿著新世界的氣息,因為板塊運動被與舊世界分離而產生的各種奇特物種,雖然生意興隆又在物理距離下又與世界的其他大城市遙遙相望;雪梨做為澳洲的最大城市,同時也是1788年最開始被英國殖民的地方,絕對不是簡單的說:雪梨就跟台北一樣,就能夠讓雪梨黯然失色的。他的特色,在看起來像台北的地方發現像澳洲的地方,這個就是有趣的地方了吧!

在今日的豪大雨中,看起來的雪梨雖然狼狽,但依然有一種不慌不忙的氣魄,這就屬於另一種美了。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雪梨之三 1/29,2013 關於澳洲煙火的一些感想

跟大家稍微聊一下澳洲煙火的事情
1/26是澳洲節 反正就又再放了一次amazing的煙火就是了
我在思考為什麼澳洲做得到台灣做不到,因為煙火設計只要外包就好了 有甚麼難得,台灣不會沒錢 反正都欠這麼多錢了
我的結論是"因為台灣人的貪污太嚴重了"
貪汙太嚴重這個問題會導致怎麼樣的政策都會被大打折扣
譬如說這個煙火案好了,是一個需要很多不同單位,政府單位跟民間公司彼此互相配合交流資訊的重要案子,發包 設計 演練 執行。
按照澳洲人做事情的個性,照實說,我覺得他們與我們不同的地方就是,
他們不會搶工作做,如果被分配到太多工作會抱怨會反映,但是被分配到的工作一定是盡心盡力完成,他們不會想挑戰自己,但是會很重視品質跟成果。
包括這種需要各單位互相協調配合的工作,需要各單位盡心盡力的把分內工作完成。歐洲白人,當然也不能說全部或大部分,但是是比較起來的較高比例,重視合作,即使是陌生的同事,也互相信賴,反正就是做好本分就是了,於是他們輕鬆的完成大工程,因為一百個人就是一百個人的工作成果。
再來輪到華人了(台灣人不算中國大陸的人,但是是華人的一支),首先這種工作一分配出來大家會開始替自己打算,怎麼樣爭取功勞跟推諉爛工作,獲得發包權的人會想辦法撈油水,賄絡獲得發包權的廠商當然會想辦法偷工減料。開始合作之後會把大部分的時間拿來找退路,敷衍問題,有成果就好,不為想做得盡力,當然口頭功夫不能少,做人要圓滑。
結果做三分事,七分內鬥跟撈油水。實際成本一百萬,帳面成本一千萬。每個人都做得辛辛苦苦,怨聲載道,因為大部分的工作是對成果沒有直接幫助的。大家沒有相同的目標,成果當然差很多。
我都在想101的煙火經費這麼多,一分多鐘炸完大家就回家了,每次跨年每次空虛。
澳洲我不知道經費多少,但是煙火每次都十幾二十分鐘,搭配環繞音樂,動人的演說,煙霧與光束的搭配,煙火與音樂的組合感動人心。
哀傷啊~如果真的民族性是原因的話,那按照"文明之網"作者的說法,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做時光機到明朝,讓中國的人民使用"重耕犁型",重新學習合作跟信任才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了。
以上,感謝看倌的閱讀,睡覺前的碎碎念。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達爾文記述 之三 關於背包客

        背包客可以拿來說是一般住青年旅館,一待好幾週的這些省錢作深度旅行的遊客,但也可以說是有Working Holiday Visa的那些遊客,可以打工可以遊學,就是獲得合法居留可以作"what ever you want"的這些人。
        也許澳洲可以說是,最多以 WHV方式成為背包客來拜訪的國家中,最多的一個吧!或許可以說講到WHV,大部分的人第一個想到的通常都是澳洲。應該是因為澳洲的打工薪水比較高,也因為富含天然資源而有很多工作機會,再加上澳洲有很多地方可以玩跟遊覽觀光,於是成為了背包客的天堂。
        各國的背包客裡我碰到比較多的國籍,當然台灣不用講,一撈一大把(就跟新聞講的一樣),韓國人,愛爾蘭人,法國,德國,瑞典,日本(不過阿本啊觀光跟遊學的比例比較高點)。雖然達爾文的城市不算很大很有特色,但達爾文有特殊的風土民情跟"很不錯"的天氣,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地區偏遠,特別缺工,所以薪水相較其他各州首都,薪水相較之下是高的,因此而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韓國人台灣人跟其他各國的背包客。達爾文背包客的比例高到一種嚇人的地步,在城市中隨便抓一個年輕人來可能都是持WHV的。
        再加上達爾文歡迎新移民,因此這邊是一個可以只要有心,可以跟很多國的人交流的好地方。
        不過也有一個有趣的現像,其實也不只是台灣人,只是因為我是台灣人所以會比較看得出來吧!很多人來到澳洲是有同語系的族群效應的,譬如說韓國人住在一起,台灣人住在一起,彼此間互相介紹工作,工作環境也都是同語系的,所以過了很長一段時間語言沒甚麼進步。我發現雪梨的泰國人也是有同樣的狀況(因為我現在住的share house大部分是泰國人)。因而創造了另一種型態,定居型的背包客。聽說有些人就真的只是來達爾文,加二簽在同個地方待了兩年,帶了好幾萬的澳幣回台灣,真是令人難以置信,但是確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first day in Sydney

結果今天花了不少的時間在折騰房間,一個個的比價後來還是選擇了泰國人承租的房間了。
雪梨真是一個令人驚艷的城市,比台北還要高聳很多的大樓中,夾雜著跟新竹火車站很像的建築,就很像在信義區中放幾個新竹火車站,再丟幾個熱鬧辦趴的bar跟有著東亞東南亞各國文字的餐廳 超市全部雜燴在一起,喔對!還有莫名奇妙出現的觀光巴士跟輕軌列車,這就是我對雪梨的第一印象。
黃種人的臉孔出現很多,感覺看到最多的是年輕的泰國跟韓國移民,當然中國也是,不意外。或許是因為很多的外來移民,讓這個城市顯得很年輕;很多的不同人種,製造一種多元;而且這裡非白人面孔的人,也都講得一口標準的英文,讓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有英文不夠好是會被踢出雪梨的潛規則。
亞洲超市賣得很多東西都不比超商貴或甚至比較便宜,在達爾文 絕代雙驕 耀眼雙星的Woolworth跟Coles在雪梨很沒有存在感,害我找了老半天,因為我要買吐司跟牛奶~~
中午熱到42度,還好因為氣候乾燥所以沒那麼難過,但可以感覺得到九月初我剛來達爾文時候的那種喉嚨灼燒感,晚上的時候卻刮大風,雖然涼爽但有時候又冷又強令人有點難過。

晚上吃了一頓好久沒吃到的牛凍(井中間一個洞,不知道怎麼注音出來)飯,6.9 only,在達爾文很難看到一頓飯是小於10元的,而且是好好弄的一頓飯。

反正第一天到雪梨就是亂走亂走,感受一下雪梨人急躁又紛亂的生活。

雪梨 第一日

結果今天花了不少的時間在折騰房間,一個個的比價後來還是選擇了泰國人承租的房間了。
雪梨真是一個令人驚艷的城市,比台北還要高聳很多的大樓中,夾雜著跟新竹火車站很像的建築,就很像在信義區中放幾個新竹火車站,再丟幾個熱鬧辦趴的bar跟有著東亞東南亞各國文字的餐廳 超市全部雜燴在一起,喔對!還有莫名奇妙出現的觀光巴士跟輕軌列車,這就是我對雪梨的第一印象。
黃種人的臉孔出現很多,感覺看到最多的是年輕的泰國跟韓國移民,當然中國也是,不意外。或許是因為很多的外來移民,讓這個城市顯得很年輕;很多的不同人種,製造一種多元;而且這裡非白人面孔的人,也都講得一口標準的英文,讓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有英文不夠好是會被踢出雪梨的潛規則。
亞洲超市賣得很多東西都不比超商貴或甚至比較便宜,在達爾文 絕代雙驕 耀眼雙星的Woolworth跟Coles在雪梨很沒有存在感,害我找了老半天,因為我要買吐司跟牛奶~~
中午熱到42度,還好因為氣候乾燥所以沒那麼難過,但可以感覺得到九月初我剛來達爾文時候的那種喉嚨灼燒感,晚上的時候卻刮大風,雖然涼爽但有時候又冷又強令人有點難過。
晚上吃了一頓好久沒吃到的牛凍(井中間一個洞,不知道怎麼注音出來)飯,6.9 only,在達爾文很難看到一頓飯是小於10元的,而且是好好弄的一頓飯。
反正第一天到雪梨就是亂走亂走,感受一下雪梨人急躁又紛亂的生活。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達爾文(城市) 概述 之二


        Darwin的種族很多元化,這應該算是我第一件覺得很印象深刻的事情,細數Darwin的社群可以分成幾種,依我印象中的由多到少。

        
菲律賓移民,因為菲律賓本國的收入低嗎?真的很多,不過感覺起來跟我們台灣看到的菲律賓人氣質不太一樣,其實我有問過我在洗衣廠碰到的一個菲律賓大叔,他的說法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來澳洲工作的,沒辦法的人就只好去台灣了。至於這個差別我猜應該還是錢吧!
        
印度移民,印度近年移往澳洲的人數大增,在離台前我看到的新聞是說移入澳洲的移民,印度首度超過中國。
        中國移民,跟印度人是全世界到處移民的大宗,幾乎有新移民的地方都會看到中國人跟印度人。這邊的中國移民大部分是白澳政策結束後來的,保留了三大特色:仇日、簡體字、台灣是中國的,但其實在清朝末年有一群來挖礦的華人,他們在這邊三四代之後,有一些混血,幾乎不會講中文,對於中國大陸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沒有特別關心;不過在市區的中國廟跟華人街遺址都是由當時的華人所建立的,在新進中國移民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若歸類為中國移民就成為少數族群,基本上不容易碰到。要不是我曾經參加過ㄧ次他們的中秋晚會(非常厲害跟保留傳統,會讓人想起黃飛鴻的舞龍舞獅) ,我可能就沒機會碰到這群傳說中的人了。
        東帝汶移民,因為1975年印尼在葡萄牙人放棄殖民統治之後,印尼迅速入侵東帝汶,製造了很多難民,因為地理上很近,於是很多人就來到澳洲了,其中有很多是東帝汶的華人,說的是跟我說的已經很不太一樣的客家話,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些華人許多當初在東帝汶因為勤奮努力跟卑鄙狡猾的華人特性,成為需要雇用守衛的有錢人,在動亂之後逃到澳洲歸零,又有不少重新建立起可觀的事業,這些華人移民也真是太厲害了。
        澳洲原住民,俗稱阿寶(Abo),來自於Aboriginal這個字的簡稱,擁有跟全世界的弱勢原住民類似的特色,如消極的喝酒打老婆成為社會問題,積極的努力發揚原住民文化並設法在白人主導的社會中分一杯羹,但卻擁有幾乎算是全世界原住民中最好的福利(工作保留名額)跟補助(住房 福利金)。只是在北領達爾文(英文寫作Darwin NT)這裡大部分看到的是前者,將一個月一次的福利金在Casino一擲千金(白人給的錢最後還是給白人賺走),使達爾文的Casino業績相當不錯,或者買酒整天在喝,很少看到有清醒的原住民。醉酒的狀態對原住民來說是一種可以與自然神跟祖靈溝通的狀態,類似起乩。醉酒了就在草地上躺著,很少洗澡製造味道,然後坐公車跟司機吵架,這種事情整天發生,習以為常。很多人說,又是阿寶的味道,指得就是這種少有洗澡的味道。

        
英國移民,通常我們所稱的狹義的 “Aussie(OZ)” (我記得Gundam W的反派黨派也叫這個名字,但其實OZ就是澳洲人的意思),跟美國一樣,其他歐洲的移民都會溶進來講英文,所以看起來金髮碧眼的其實有可能是法國人 德國人 俄國人都有可能;不過其實英國移民本身也不是真的那麼同質,譬如說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彼此之間也會互相嘲笑腔調或用語,就有聽過ㄧ個大叔他說他是蘇格蘭後代,他在笑澳洲首相(Prime Minister) Julian Gillart 的英文他常常聽不懂。
        澳大利亞(Australia) 這個名字來自於歐洲大航海時代時傳說的南方大陸,在方位判定還不是真的那麼精準的時候,探索南方大陸成為很多船難的原因之一,但在理性比感性多很多的庫克船長有計畫性的探索並宣布英國殖民澳洲之後,澳洲的移民就幾乎大部分都來自於英國了,並且沒有像美州那樣有甚麼爭奪殖民地的戰爭跟殖民地的獨立戰爭之類的。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地廣人稀的新天地的關係,將英國人的野性潛能給釋放出來,造就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不太同於英國人的澳洲白人。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達爾文(城市) 概述 之一

右圖是被1974年的崔西颱風整個摧毀過後,重新建設的Darwin週邊 社區規畫圖,偷拍自Fannie Bay的博物館。

位於澳洲大陸北部的重要城市,Darwin是一個讓人驚訝的小城市,做為一個州等級(算是領地)的首都,人口只有十幾萬人真是讓人驚訝(跟我家鄉竹東鎮一樣多啊!),但更讓人驚訝的是這邊的人口國籍複雜度,可以說是整個澳洲的小縮影。

先說到Darwin的名字由來,就是跟我們所知道的那個提出"天演論"改變整個世界的那個Charles Darwin有關係。由來自當初Darwin做研究時搭的那艘小獵犬號的船長某某上尉奉命在此地駐扎建立港口,必須由他來作命名(在當時可是大家都搶著作的差事),於是以他的知名好朋友"Darwin"來作命名。其實澳洲的所有各大城市都是以19世紀的大英帝國知名人物來作命名的,有趣的是,到了如今,這些人物已經沒有人記得他們是幹嘛的!但只有達爾文,有念過國中理化一定知道的嘛(有人曾經討論過科學人物的知名度遠遠長過政治人物)!雖然人物達爾文依然知名,但城市達爾文可能反而比較少人知道了(沒有要移民跟打工的話)。


在達爾文市政廳的附近就有象徵達爾文跟他演化論的一個有趣雕像群。
中間的是改變世界與人類思考方式的Charles Darwin 爵士半身銅像。


環繞著他的是他作筆記的小鳥們,站在林立的鐘上,在某些時候,鐘會響,有種在提示著我們甚麼事情的樣子,非常棒的一個地方,只是大部分人通常都只是經過而已吧!因為我太無聊所以注意到了。

























近況閒聊

因為澳門老大蘇準博士的使用"Blogger",讓我也好奇的來使用一下,let's try it
來聊聊最近好了。

在西曆2013的年初,小城市 Darwin很明顯得讓人感覺到居民變少了,讓人猜想應該是有不少的人跑去別的城市過年了吧!畢竟這是一個很多新移民的小城市。

最近我唯一的工作洗衣廠工作量變成非常的少,被連續放了好幾次的無薪假,雖然說本來洗衣廠的工作時間就是輕鬆愉快了,在這樣子的大放假之後,變得更加的悠閒,於是我的存款數字變的停滯,我電腦中的電影被登記為已看過的部分卻快速的成長。

細數一下這幾天看完的電影:
尼可拉斯凱吉的火柴人
七宗罪(再看一次)
哥倫布1492
挪威的森林
My Way 我的征途
怒海爭鋒 極地遠征

另外還有美劇:The Big Ben Theory(生活大爆炸)的很多集。

比較起來,電影會比較需要正襟危坐,看完通常會需要一小段時間來思考電影裡的隱喻與表達的東西,有時候看完會覺得因此而獲得了一點收穫。
電視劇則比較輕鬆,生活大爆炸確實是一部很好笑又放鬆(最近已經放鬆的不能再鬆了)的電視劇。

偶爾也稍微思考一下自己未來的方向,思考的會過於悲觀。但想想其實也不用真的太過於嚴肅,這並不是一個只有唯一最好解答的人生課題,雖然只有一次答題的機會,但如果太過嚴肅,就沒辦法享受答題的過程了;但也不能太過輕鬆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