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新莊的三山國王廟-廣福宮

聽聞以久,偶然的想去拜訪新莊老街上的三山國王廟 廣福宮,收穫頗多。
新莊這麼閩南的一個地方,有一個客家人祭拜的三山國王廟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還好有行動上網跟Google Map,可以不用問人就知道了確實的方向,但可能是因為目前還在整修的關係,所以我繞了兩三圈卻過門而不入,甚至找到了還不得其門而入。
之前網路上說香客不多,但進去了之後還發現真的是沒有一個香客,幸而仍然有一位管理者可以跟我解說這間廟的一些故事,我才有辦法略知一二。

話說早期台灣在雍正乾隆的時候,淡水河的支流大漢溪是商船頻繁的區域,新莊跟板橋在當時是重要的港阜,(這也是早期的老街在河邊的原因)
因此聚集了很多移民,也包括了為數不少的客家移民,於是有了現在的這一間三山國王廟,成為早期客家移民的信仰中心,大約是十八世紀後半的事情。
所以廣福宮一些最古老的石碑上的刻字還可以找得到"乾隆"的字樣

不幸的是,後來發生了"閩客械鬥:,在周遭環境不友善的情況下,客家人只好紛紛往週圍客家人人口較多的宜蘭跟桃竹苗等等地方移動,
形成了今日台灣客家人多是聚落的情況。

後來在十九世紀末的時候發生了一場大火,廟要重建光靠新莊地區的人募款金額還是不夠,幸好,新竹的仕紳發起九縣潮州客家人募捐,才終於湊足了足夠的錢來重修,因此廣福宮一些較新的石碑上可以找到光緒的刻字。

整間廟沒有華麗的色彩,但是有很漂亮的"飛簷"跟"古樸"(今日才親眼目睹何謂古典而樸素),門很特別,屋頂很特別,梁柱則是我沒看過的--下半部是石柱,上半卻是木頭,然後跟屋頂結合,據管理者的說法是很久以前的建築型式,屬於無釘子結構,真的是百聞不如一見。

我聽說我的玄祖父(就是爺爺的爺爺,那時候還在綁辮子)曾經是寺廟的建築師,監督過ㄧ些寺廟的修建,所以我不禁將眼前的這些景像跟我的老家做些結合,去想像當初的人是怎麼樣去設計,去發包,去修築這些寺廟;思緒中排演著當初的這些人,可能其中還包括我的玄祖父,面對著這個重要的工程,一個心理上的義務,甚至有些重要石材跟木材還必須從大陸先刻好再運來,等等的這些景像。

整體的建築因為真的非常的古典,可以看到一般寺廟看不到的一些風貌跟歲月的痕跡,置身其中彷彿就可以看到兩百年前辮子男人跟綁髮髻的女人穿梭其中,
難怪被文化部列為二級古蹟。

如果在桃竹苗,三山國王廟是沒那麼稀奇,但在新莊的三山國王廟就很稀奇了,我後悔我在新莊待了三年沒有早點來拜訪,卻也慶幸我終於來是來走了一遭;如果我知道客家人的信仰三山國王在我工作的地方附近就有一間廟,我的心一定是更安定的,很高興我終究還是來了。

另外的一件事情,我以前一直以為新莊是一個不怎麼浪漫的地方,當我在雪梨 墨爾本 新加坡漫步閒晃的時候;雖然同樣是人們在這邊生活,在新莊卻感受不到那種文化的能量,而必須往旁邊的台北去尋求。澳洲跟新加坡的歷史也很短,兩百年左右而已,但在參觀他們的博物館的時候卻可以感受到他們營造文化的用心,在短暫的歷史中找出曾經劇烈衝擊人們生活的事件,再針對閱聽者,去設計安排出可以讓人覺得被娛樂同時學習到的展覽。不去讓人想到這真是個短暫歷史的國家,而是讓人訝異原來短短的歷史也可以發生過這些多有趣的事情。我覺得這就是政府的用心,可以讓人民覺得在努力工作之餘,也可以在文化中生活,增添生活的充實感。

也許台灣還沒到這個階段,但是正在努力中,也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以新莊的三山國王廟為例,我也才知道原來新莊有這麼多的故事,這些都可以被用心營造成很棒的博物館,不一定要大,但一定可以很有趣,讓新莊人來參觀,讓外地人來參觀,甚至是跟台灣有著歷史關聯的中國人 日本人 都可能會對這些事情很感興趣,在觀光的同時,對過往的歷史連結有個概念,也會更喜歡這個地方。我覺得這些都是政府,跟我們未來可以去努力的地方;現在政府有在作,但成效還沒有很好。在去過澳洲跟新加坡之後,把文化工作的成果一比較之下,優劣立現,要理解台灣過去發生的事情,依舊是辛苦許多。

最後,我要說廣福宮真的是新莊的一塊寶,如果來到新莊,其實都應該來參觀一下,絕對不虛此行。
IMAG0090IMAG0080IMAG0081IMAG0082IMAG0083IMAG0084IMAG0085IMAG0086IMAG0087IMAG0088IMAG00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