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雪梨 之二 關於城市的描述

聽過很多老背包客說其實雪梨很像台北。
我剛從達爾文到雪梨的時候,覺得似乎是真的有那麼一點的感覺,因為同樣都是最大城市嘛!通車上下班的上班族,穿著套裝的OL,如果把膚色髮色瞳色的差異都拿掉的話,乍看之下或許確實很像吧!但隨著漫步跟觀察的的次數增加,會逐步的增加對一個城市的意見。

在卡爾維諾的”不存在的城市”之中,講了很多種奇異的城市,一些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城市;其實在說的是很多城市的共通點,在匆忙生活之中逐漸被忽略的卻也被慢慢擴大的內心的某個部分,被具象化,原本平面的不存在的部分穿戴上文字描述的翅膀,變成似乎可以看得到,但仍然不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的物體。都很有可能在名稱不同在內裡相同的城市中所觀察到。

如果說雪梨像台北,所謂像的部分,可能是屬於全世界共通的城市的部分,同樣會在香港 上海 首爾 東京 大阪這些同樣名為”大都市”的人類聚合地所發現,但如果你把”台北”,拿來放到澳洲,總是會有不一樣的地方吧!
具體的來說,這些名為”大都市”的人類聚合地,共通點就是,高樓大廈,交通繁忙,上班族,公司總部,激烈競爭之後通常都還蠻好吃的餐廳。其餘的部分就屬於他的特色了,那些跟台北不一樣的部分。
首先就是我們的主要宗教不一樣,我們是佛道教,那些飛簷樑柱、香煙繚繚在雪梨就被對稱的尖塔教堂給代替。宗教是莊嚴的,認真的,就跟台灣的寺廟一樣,以基督教跟天主教為主體的國家的教堂,經過的時候都一定會看上一眼。除了教堂以外,也有很多商場跟住宅擁有一百年的歷史了,外表雖然古式,但因為有保養所以看起來還是很新,內裡也鬼斧神工的舊瓶裝新酒,維持了現代人居住的舒適度。我覺得我們台灣的台北也保留了不少老建築,也應該要如此效法才對,只有老建築,才會讓人覺得城市有歷史式的美感,否則就只是工業的複製品罷了。聽說雪梨在七零年代的時候,曾經有城市更新的爭議,有蠻多支持保留古建築的人被警察抓起來拘留之類的,可想而知因為他們的努力,才會有今天的雪梨而不是被大量生產的雪梨;在欣賞今日的古建築時,也應該要感謝當時那些努力的人們。

再來各種特色的人種,所以在穿梭於地鐵跟公車之間的時候,就增加了不少有趣的景像,其實很多經常出國的人都見怪不怪了,但我還是喜歡有事沒事來提一下。當然有那些在台灣通常都是外勞的菲律賓 泰國人 越南人,在這邊,一部分變成了中產階級,大部分年輕人只是來唸書跟順便打工,年長的移民者成了餐廳跟店面的老闆及櫃檯;土耳其人,印度人(在長得像的同時還包括了孟加拉 巴基斯坦 尼泊爾跟錫蘭),阿拉伯人;雖然幾乎都因為興趣而被曬黑但還是自稱是白人的歐洲人,北歐東歐南歐西歐的長像其實也各異;當然也有為數不少的中國人讓你偶爾回味一下中文的南腔北調,在中國城附近到處可以看到的中文招牌跟中文的詳細說明,不知道是在高調說中國人很多,還是說因為中國人很多英文不好所以要用中文輔助說明;因為中文我很熟悉,在看這些中文的同時,藉由辨別是繁體還是簡體,跟一些字詞的使用,還可以拿來辨別行文者的來歷,是屬於粵式華僑呢?文革後華僑呢?還是二戰前華僑?

再來又回到了雪梨與英國祖先們連結的部分了,但有趣的地方就是雪梨本身是位於”澳洲”。澳洲的特色就是:澳洲人做為紳士的英國人後代,結合了因為地大物博而產生的野性,而形成了一種大剌剌的個性,不拘小節,白日放歌須縱酒,很重視享受跟派對,但吃東西又跟英國人一樣簡單隨便。雖然擁有很多歐式的氣質,但也因為開發時間不長而仍然充滿著新世界的氣息,因為板塊運動被與舊世界分離而產生的各種奇特物種,雖然生意興隆又在物理距離下又與世界的其他大城市遙遙相望;雪梨做為澳洲的最大城市,同時也是1788年最開始被英國殖民的地方,絕對不是簡單的說:雪梨就跟台北一樣,就能夠讓雪梨黯然失色的。他的特色,在看起來像台北的地方發現像澳洲的地方,這個就是有趣的地方了吧!

在今日的豪大雨中,看起來的雪梨雖然狼狽,但依然有一種不慌不忙的氣魄,這就屬於另一種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