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

image

 

作者很有條理並有很有說服力的去講出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些事情。

這就是作者之所以是作者,而我依然還只是讀者的原因。

 

作者,本田直之已經出了好幾本書了,譬如說"槓桿思考術"等幾本書,

但這本書應該算是本田第一本主題是講生活的書,之前的書都比較偏工具類型。

 

這本書的中文標題真的看不懂這本書在講述的東西,

英文標題: "Less is more" ,似乎大概了解了。

但日文標題就單刀直入了。

"自由に生きるために、幸せについて考えてみた。"

就算不懂日文看漢字也大概可以猜到是在講,怎麼自由生活跟所謂"幸福"的一些討論吧!

(其實原書名是先英文再日文連在一起的,這樣比較潮)

 

或許這本書講的方法其實在很多的書上其實應該都看得到,尤其是佛經。

但因為是作者的生活體驗跟舉了很多的訪談,當這些訪談是跨國的時候,果然還是比佛書之類的看得下去,

果然還是崇洋媚外啊!(毆)

 

作者一開始講的一件事就是,為什麼日本人的經濟狀況在世界上的排名是很前面的,

但幸福感卻是排在後面的呢?數據一攤開來看,發現台灣居然比日本人幸福,

但其實在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裡面,台灣也只是排了七十多。

 

經過作者去了幾個幸福國家譬如說北歐跟紐澳訪問後,發現了一個共通的特質,

就是"簡單的生活",也就是”Less is more”

他們這些幸福的人,不會汲汲營營的,對名利的渴望爭取;

不會被無良商人的廣告一直誘惑買東西,節制物質的慾望,重質不重量(當然不是重價)

重視人與人間的和睦關係,競爭沒那麼激烈,

也重視自然的生活。

 

本田特別強調,他很討厭"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這種說法,因為這句話的假設是生活與工作是分開的;

但事實上,工作應該是因為快樂才去從事的,讓人覺得有意思才去進行的,而生活也不一定是沒有工作,

但這應該是讓人浸淫其中,並相得益彰的。

 

另外我很喜歡關於本田對小確幸的詮釋,他還特別提到這個字是被"村上春樹"發明的,

但是他一定不知道這個字被台灣人用到爛,用到有點看到就厭煩的感覺。

這個字也沒有那麼難,就是小小的確定的幸福的意思。

 

這是另一種概念。

 

一般的世俗價值觀一直叫我們去努力,奮鬥,甚至嘔心瀝血的

去做事情,努力用功讀書之類的,跟創造一番事業;雜誌也好電視也罷,極力的去謳歌這些成功者,

並且去放大隨而來的富裕奢侈,彷彿這才是對的人生。

雖然不會去指名,但間接的暗喻了沒辦法飛黃騰達的大部分的人是失敗者,這些我們都心知肚明。

沒辦法看破這層洗腦的人就很容易變的拜金,或者更甚之的是"笑貧不笑娼"的價值觀,

是這幾十年來從美國的資本主義開始,不斷的傳染給世界各國的一個價值觀。

 

但每個人都很努力啊!但只有少部份的人因為運氣好有辦法成功,大部分的人就算是努力了仍難脫平庸,

而且一件最殘酷的事情是:成功獲得財富的人真的就快樂了嗎?

或許剛升官剛加薪的人可以獲得一陣子的狂喜,但馬上這個爽感又趨於平淡,於是又繼續的去追尋下一次的狂喜。


但就跟很多不斷的被轉錄的文章他們講的,快樂並不是只有被限定的那幾種,跟金錢綁在一起。

在停紅燈的時候,微風吹拂,並看到皎潔的明月伴隨著星光點點,的那種感動。

小朋友的笑臉。

寵物的撒嬌等等之類的這些,不一定要有錢才擁有的快樂是很多很多的。

金錢的多寡,或許在金錢達到可以讓人過基本的生活之後就獲得了他最好的效率了。

 

所以這是北歐的人為什麼重視平等而且高稅賦的原因,

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於尊崇的地位(順道一提,VIP就是由萬惡的美國人發明出來的)

跟奢侈的生活,而是來自於人與人的互相尊重跟對自然還有家庭生活的投入。

 

北歐人平時過得很簡樸,雖然他們人均GDP是台灣的三倍,

他們省下來的錢會拿來旅遊,因為當生活的物品都足夠之後,

旅遊帶來的效益會比較高,新的經驗可以做一輩子的回味。


如果不是北歐太冷,還真的很想搬到北歐去住,

不過我覺得台灣還是有機會做到跟北歐一樣啦!

很多人不是說台灣最美的是人情味嗎?說不定這就是台灣人的幸福感贏過日本跟新加坡的原因吧!

 

另外,我發現這些概念說起來也不是很新,只是在跟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競爭中,

重新的讓人發現並實踐了它的價值,
譬如說古中國人講的"絕聖棄智"就跟"詹特法則"有點類似。

平等的概念就跟國父喜歡講的"大同”有點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