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
原本剛拿到書的時候有點擔心,啊!我會不會買了一本其實很普通看完沒甚麼心得的書
啊~ 結果是在看的過程中有許多的啟發,OK,運氣不錯,也希望可以因此而有所進步。
這幾個月一直在看科普的書,從"精準預測"、"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再到
這本"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我剛剛才注意到後兩本的書名前五個字是一樣的)
第一本講統計,第二、第三本是跟心理比較有關的。因為第二本的作者是商學院、記者
出生,所以比較多訪談跟精彩的例子;第三本則因為是心理學教授,比較多心理實驗的
例子(我大學也作過了一些心理實驗)。
以下有幾個我比較記憶深刻的點,有雷,不過既然是科普的書,看官們應該不在意吧!
人類有個特性就是有"心智",同義辭是"意識"、"靈魂"之類的。而我們也一直不斷的去
了解、揣摩別人的心智。我們以為我們了解了其他人,可以透過觀察,但其實我們一直
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我們"自己的心智,然後套用我們對自己的理解來理解別人;另外
,我們對自己的理解其實在實驗之後也不是那麼的充分。
譬如說我們已經設想好了在甚麼情況我們一定會怎麼樣怎麼樣,但實際到了當下還是會
往另一方面來執行,譬如說被恐嚇的時候,還有打抱不平的時候。
人如果對其他人不了解,會用刻板印像去生成這個人的形象,或者是因為距離遙遠,於
是漠不關心。人腦中有一些如果要理解人的時候會活躍的,如果是聽到非洲中東這種距
離遙遠的地方發生慘事(內戰死亡五百人之類的),這個區域不會活躍,但如果是發生在
台灣,通常的情況就是會比較活躍,我們對島內的事情還是會比較關心的嘛!
另外一些有趣的特例是,在擁擠的車廂內我們各看各的手機,這個時候我們也是比較不
會去思索理解周遭的人,此時對人類理解的腦中區域也會不怎麼活躍。
如果是女生穿著越清涼,我們腦中對人認知心智的區域會越不活躍,反而是對物體理解
的區域會變比較活躍;難怪有人說展場的show girl是物化女性了。
-------------------------------
雖然剛講完我們對人類心智的漠視(有曰: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忽視。)
但我們對其他非人的心智賦予也是一個人類有趣的特性。幾個例子就是 貓狗、汽車
我們以為貓狗懂我們,也許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
汽車的前視,就像一張臉,如果設計的可以很生氣(像Altis?)就有剽悍的感覺,如果設
計的像一張笑臉(書裡舉的例子是福斯金龜車)感覺
就很有親和力。
不過何時會覺得機器是有心智的?反而是不順的時候。 順的時候我們只覺得汽車是一台
機器,反而是不順的時候,我們開始覺得是不是我們對車子不好讓它生氣了。
說到宗教的話似乎也是,順利的時候我們沒想到宗教,反而是颳風下雨地震雷鳴,會想
到是神罰。
是否神的心智也是我們所過度賦予的呢?可能也許這點扯太多會變得太爭議,所以這個
是沒討論太多。
---------------------------------
但在後來還是有討論到,"神"是怎麼去認知一件事情的,並沒有舉世一致。我們"以為"
的神的認知其實是倒印了我們自己的認知,我們認為神會跟我們認知相同;但我們的認
知跟我們認為的世界、社會的認知常常不太一樣。所以有了很多紛爭,神的聖諭,經典
通常不會講的太精確,讓我們自己去詮釋所以宗教就分裂了。
但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會非常的大過相異,只是因為人腦被設計成會對差異比較敏
感罷了,而且會放大那些差異性,於是有了刻板的印象。
--------------------------------
最有效的做法是多談談,用語言交談,是最有效果去貼近我們互相的理解。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日本野心夢碎

關於這段戰爭的描述之前比較了解的部分是來自於"明朝那些事兒",但相對於以大中國主義的"明朝"的寫法。下午剛看完的這本書的作者(也是阿陸)似乎比較擅長的從日中兩面去作觀察,可能是因為因為這個作者比較哈日吧!提供了另外一個角度。
比較不變的是韓國都很廢,在結束完漫長的內戰後轉向西侵的日本軍,從釜山上岸,襲奪漢城、平壤,韓國國王退到鴨綠江畔只是一個多月的事情。
然後就是向大明要救兵,大明派出了很多歷史留名的關寧鐵騎、戚家軍、俞家軍入朝鮮與武士部隊們決戰。
相較於"明朝",但這本書又增加了更多朝鮮的很廢的事蹟,諸如:放明朝冷箭、不供糧給明軍之類的。而且明朝的軍隊其實打的也不是那麼輕鬆,日軍有跌股的地方,也有巧妙的安排的地方;我覺得這是比較客觀的描寫,畢竟這是一場拉鋸了七年的戰爭,像"明朝那些事兒"那樣把其中一方講得很神勇,刻意的貶低日軍是鄉長縣長們的組合是有點把李如松造神了。
其他的如小西行長跟沈惟敬的雙面外交事件、人緣不好但真的很厲害的李舜臣(雖然韓國有點捧得太過)、跟島津義泓就算是作了一次複習。
七年戰爭對後來的政治變化,若要說是主因有點太過,但對豐臣後來讓閒給德川是有一些影響。
至於對明朝的敗亡,還有很多其他各種的原因(黨爭、小冰河期),只能說七年戰爭是有一種推波助瀾的效果,然後讓女真族撿到了一個機會。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被扭曲的台灣史
這本駱芬美的書居然出第三本了,既然出了就一定要買,因為這種考據扎實、交代完整的台灣史書真的不多。
從台灣受到列強關注的原因---- 物產豐饒跟位置良好 來開始作交代。
接著是當時,日本跟中國的政治情勢,並把一直在推波助瀾的隱藏角色,幾個美國人給揭露出來。
當然原因有很多,但看完了我會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 中國政府真的太廢又愛耀武揚威充面子,
譬如說對台灣內地的原住民完全不想管,如果有外國人漂流到原住民區,被殺掉只會兩手一攤說那是化外之地,
如果直接跟原住民交涉又會跳出來說不能侵犯主權(突然覺得跟今日的中共好像也蠻像的)
又譬如如果貿易上有甚麼問題,沒辦法用很好的方式處理,又很會貪污要錢。
於是如美國在太平洋涉入很深的列強,幫台灣換個政府的這個願望就出現了,
希望可以藉由改善這個問題來保護貿易跟僑民,
不過這些想法是來自於台灣的大使李仙得,而不是美國政府,(天高皇帝遠的概念)
但美國政府因為此時內戰跟國力不強,因此對這個提案實在是無能為力,
於是李仙得把占領這個島的懸念交給了日本。
此時的日本沒有很強,但日本希望可以跟歐美列強平起平坐,需要殖民地跟資源以及可掌握的市場,台灣提供了很好的標的,
這是我們都還算知道的。
但中國對割讓台灣不怎麼放在心上這才是主因,這本書之中有一個主題在講馬關條約的談判的過程,
清朝給李鴻章的電報被破譯,被日本知道了清朝的底牌不包含台灣,這個就不是我們都知道的了。
清朝對割讓台灣不怎麼在意,只對已經被日本占領的遼東半島在著力,那日本就一定要把台灣給談下來啦!
結論是:清政府真的很廢,所以拿明治維新來對比自強運動,從基礎上就差很多了;
facebook跟google一開始也是小公司,但你問小公司為什麼沒辦法變成facebook跟google,這應該是個黑色幽默。
跟雖然一群陰謀家聚在一起卻變成一群廢物的中國政府相較之下,日本政府的規劃和執行能力真是天壤之別,
在預計要把台灣談下來的同時,已經預料到清朝不會協助和平接收台灣,因此先佔領澎湖預作準備,並且"已經"派了兩個軍團來為預料中的硬戰作準備。
被國民黨政府改寫成可歌泣的乙未侵台戰爭,在本書的重新把故事作了回顧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這只是一群各懷鬼胎而且嘴砲官員的故事,
這個戰爭是台灣有史一來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的的全面入侵戰,也許還是該感謝國民政府把他美化一些。
唐景崧是廣西人,對台灣沒感情理所當然,但在當時情況下要內渡怕被台灣人殺掉,順應民意領導抗日又怕被清朝砍頭的心境,讓人深表同情;
回鄉之後重拾對戲劇的熱情因此對桂劇作出貢獻,應該慶幸還好政治洪流沒有把一個優秀的演藝人員消滅。
丘逢甲明明就是共主但又抓唐來抓替死鬼真的是其心可議,講的可歌可泣結果也是內渡,老實說對比馬關條約李鴻章對清朝利益的維護,
丘可以說沒甚麼貢獻。但內渡回中國後協助革命跟要求死後要面向台灣這件事情,會覺得他其實也是個好人,只是沒那麼厲害而已。
辜顯榮開台北城迎日軍這個事情現代應該是有點洗白了,當時的台北因為民兵燒殺擄掠姦淫婦女,一片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甚麼為了榮譽感抗日都完全不敢想了吧!
趕快把有力的日本人迎來成立政府才是比較現實的,所以辜顯榮應該算是現實主義者,
可能不應該被苛責,當然後來當紅頂商人也算是賺到了。
日本統治台灣的過程跌跌撞撞,從結果論,會覺得日本給台灣的五十年統治貢獻很大,但日本政府也有很多處置失當跟思慮不周浪費時間的地方。
也有很多不是很好的政策跟歧視,但也有很多會讓人感念他們貢獻的日本人應該列名在台灣的歷史課本中。
這就是歷史,歷史是一群人的真實故事,完全的美化或過多的責難都是詮釋出來的,不是正確的事情。
最後讓我們思考的是那個很常被討論的話題,教育讓日治後期的台灣人覺得自己是日本人,但在光復後又把你的大和魂抽離,告訴你說你是中國人。
而且這一次更絕,連你祖先那講了幾百年的母語都抽掉了(就跟台灣山裡的伐樹一樣,日本人會留幾根讓他重新生長,國民政府一根不留的全面掃空),
那麼,當我們可以有辦法把這些歷史給重新憶起,你是甚麼人呢?
歷史到底是要讓我們變聰明,還是變笨呢?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我會覺得如果是聰明的話,應該教育是要能夠培養出批判性思考,雖然很累,
但資訊過來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多跟我們持相反意見的人討論,而不是全然接收跟抱持信仰,才不會被當權者洗腦。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