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秦崩楚亡

    李開元教授的秦漢三部曲--秦謎、秦崩、楚亡。我這次看的是後兩部。

    這三部曲,李教授使用的通俗筆法,讓一般人較容易入門。考據依然是學者的考據,但在明確的史實闕疑或者疑問亦提點出來,插入了文學的想像或者野史來補足歷史敘述的不足。這中間的推理過程除了讀者在知道哪些是史實哪些是猜測時而不致迷失於浩瀚資料之中,並且也彷彿用推理偵探小說的方式來看歷史。若是抱著嚴謹研究的角度,可以以此做為認識秦漢史的第一步,如果是純閱讀如我這般讀者的話,則有助於重新還原何謂真實的故事,排除掉過往中將實際歷史跟傳說混為一談的困窘。我認為最好的地方是可以在這些歷史留名的人物角度來思考當時他們所遇見的問題以及所做的決定。

    在兩千年後的我們有快速的資訊流通以及交通工具,有點難以想像當時的人是怎麼去處理戰爭以及政治、行政等等事情,而且在判斷事情的時候很容易會以事後諸葛的上帝視角來看當時的事情,而覺得譬如趙高、李斯、項羽等等所犯下的致命錯誤我們絕不會犯。但他們其實也都是當時的一時之選,他們對當時的情勢判斷--未來秦帝國會如何、我們該與誰結盟、該怎麼對待俘虜;其實跟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該選擇誰當執政黨、該與中國大陸維持怎麼樣的關係、該如何決定經濟方向 等等是同樣的狀況。我們並不知道未來會怎麼發生,我們不知道預測的時候有沒有漏掉甚麼重要的資訊,或者我們對於資料解讀方向是否有錯誤,極有可能會犯錯,一不小心就會導向痛苦的深淵。我們不是上帝,當時的歷史人物們也不是。


    秦崩的開始先從秦帝國的狀況開始說起。秦帝國的統治是以法治國,對於很多地方的制度都有很詳盡的規定,如果要擠身帝國的官員必須要懂法律。從這個角度來看,秦帝國其實是一個很接近現代的國家,如果不是秦帝國很快就崩潰,說不定可以跟羅馬一樣,發展出一套到今世還能被被使用的法律系統。
   
    秦帝國開始出現破洞的原因不是因為政府的腐敗,而是因為統治太過嚴格,或許就是缺乏了現代法治國所必需的比例原則、信賴保護原則所導致。繇役對於人民的負擔過重,在實際上履行有實現不能的情況。譬如劉邦押解服役的人民時不斷出現逃亡,法律僅是以嚴刑來預防而不是從頭從根去思考逃亡的原因並去解決,使得劉邦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帶著押解的人民(同時也是他家鄉的好友)逃逸做山賊,陳勝吳廣的起兵也是類似的情況。當同樣的情況在各地都相同時,壓力鍋膨脹到一個程度,便全部一起炸開,叛亂四處而起。

    野火燎原的速度如此之快的第二個原因是秦朝中央政府對於判斷的延遲。中央政府剛經歷了一場政變,秦始皇嬴政對於接班人未明示只有對於扶蘇的暗示,使得趙高可以從中做手腳。引領了執政對他有利的胡亥來執政,並誘使李斯的幫助。扶蘇對於賜死的指令完全未考慮蒙恬的建議多加考慮確認,而是直接執行自殺導致胡亥接班的確立並開始了腥風血雨。
   
    一般的想法認為如果扶蘇能夠堅持他為正儲的地位,並佐以蒙恬輔佐以及所統領的三十萬大軍,也許秦朝的時間可以更久(令人想到朱棣的作法,而且胡亥並非名正言順)。但扶蘇就是太衝動了,歷史不像電玩遊戲可以一直save&load,這是很可惜的地方。

    胡亥繼位當時只有二十歲,只是個大學生的年紀,老師趙高怎麼說他就怎麼說,也許覺得當皇帝不錯便這麼幹了,結果後來發現越陷越深,錯越犯越多也回不了頭了,先是殺了大哥扶蘇,接下來因為被迫害妄想症把兄弟姊妹全部都殺掉了(而且是殘忍的肢解並有考古佐證),使得秦帝國的宗室越來越形單影支增加脆弱性的同時,對於關東四處發生的叛亂亦失去了認知的能力。胡亥將傳來壞消息的使者殺掉,只相信假的消息,使帝國對於叛亂完全沒有反應。

    第三個原因是秦帝國統一的時間不過15年,各地的中年人對於舊戰國時期的記憶猶新,對於舊帝國的懷念導致了他們對於各地叛亂的支持,紛紛擁立人出來稱王。當時關東幾乎是只要有人出來帶頭號召並且稱王馬上就可以號召一大群人支持,通常地攻城掠地都很順利,雖然這些叛亂的人大部分都只是沒有正式武器跟訓練的民兵而已。

    章邯是一個站在歷史的關鍵點突然被推出來出來解救帝國的英雄。因為核心的人物在政變中被消滅,使得原本相對邊緣的章邯被發現。關東楚軍的周文率領40萬大軍如入無人之地的的通過函谷關進入關中,雖然京師當時有守護治安的五萬精兵,但卻沒人帶領,章邯(當時是文官)挺身而出帶領五萬人以帝國的一般防衛方式輕鬆的擊敗了周文;秦漢交替時經典的以少勝多有三場,這是第一場。

    後來的章邯成為了秦帝國的救命浮木,帶領帝國的精兵出關迎擊關東楚軍,但後來就沒那麼幸運了。當時是統帥士兵戰鬥最強的章邯被新冒起的新星項羽以破釜沉舟以少勝多,這是經典以少勝多的第二場戰爭。章邯因為支持者李斯被趙高跟胡亥害死(雖然秦帝國已經岌岌可危,趙高跟胡亥對於削弱本國力量毫不手軟,堪稱帝國輪替第一把推手),而投降項羽。

    但後來跟著章邯投降的二十萬秦軍卻被項羽坑殺了,使項羽失去秦國人民的民心,也使章邯陷入了兩面不是人的地位,導致後來劉邦的成功。

 
    同時的劉邦似乎做人很成功,進入了沒有重兵守備的關中很輕鬆,趙高刺殺胡亥意圖獲得劉邦支持,嬴嬰又刺殺趙高投降了劉邦。帝國倒塌兩大推手趙高與胡亥三年就把秦帝國搞垮,功勞匪淺。

    劉邦雖然平常看似很率性很好親近,但他很強的優點就是會在關鍵時刻知道甚麼是比較重要的,並且做了重要且正確的選擇。沒有屈從慾望的佔領宮室享受榮華,而是封住宮室,維持秩序,約法三章,獲得了秦地的民心。使得之後與項羽的鬥爭,劉邦可以獲得秦地的資源跟支持,擊敗項羽。


    後來就是鴻門宴,書本也換到了楚亡。項羽虛位化楚懷王義帝,自肥封自己西楚霸王並享有最大的土地。分封偏遠的劉邦啟用韓信,暗渡陳倉。劉邦獲得各諸侯國的支持(分紅時不公平的下場),在彭城差點可以提早結束遊戲,但項羽以三萬騎兵破劉邦六十萬大軍,經典以少勝多的第三場。

    從此楚漢開始對峙,分成三線,南線是被策反的英布被項羽打爆但拖了好幾年,中線的劉邦被項羽打爆但後來要來了韓信的兵權所以還是可以繼續對峙;北線的韓信很順利並且經營北方(就是後來官渡之戰時袁紹的區域),但因為功高震主又覺得封賞理所當然所以被劉邦猜忌,種下後來鳥盡弓藏的結局。

    最後劉邦、韓信、英布匯流,又有了60萬大軍,這次由韓信率領跟有10萬大軍的項羽對戰,這次因為由韓信統領所以就贏了。是韓信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項羽對決,唯一一次地當時兩大戰神對決。

    後來就是垓下之戰,項羽自刎烏江畔。


    原本以為楚亡在這邊就準備結束了,沒想到作者李教授還準備了一個彩蛋。最後分屍項羽並獲得封侯的人有哪些,並且都有一個特性,並從中分析推斷了原秦軍已經成為劉邦主力的過程挺有趣的。

    其中一個後來被封赤泉侯的楊喜,被項羽嚇一跳往回逃,但後來還是成功分屍項羽獲得封侯,作者好奇為何他被司馬遷神來一筆的特別提到有點跳tone,後來的分析很有意思,原來楊喜的子孫是司馬遷的女婿,所以這段故事應該是被司馬遷的女婿一代傳一代後來跟司馬遷說並被記錄下來。由此也可以推想司馬遷在秦楚漢相爭後的一百年,大概是以怎麼樣的方式去蒐集材料並且記錄下來。司馬遷寫史記當時是竹簡刻字,字字如金,使得他沒辦法像現代寫書寫論文可以寫一堆註解跟出處,也增加了後代人研究的困難,也增加了推理的重要性。


    人物心得:李教授的筆法協助撥開了後代對這些人物的掩飾化妝刻板,而直接讓我們對這些人理解,彷彿是我們所認識的某個人,而可以去了解他們的個性以及當時做這些決定的緣由。

    趙高是一個鬥爭很強的人,靠著自身的聰明才智爬到了秦帝國的高位。想藉由與胡亥的合作掌控整個天下,但從事後看起來,趙高欠缺統治天下的能力,於是只能靠著鬥爭把眼前的威脅給清除,結果使遙遠的關東動亂獲得了很多的優勢。如果秦帝國的王族沒有被清掉,蒙恬扶蘇活著,陳勝吳廣絕不會這麼順利的攻入關中。充分的證實了"沒這麼屁股別吃那個瀉藥"的俗諺。也證明了擅於政治鬥爭並不代表治理跟戰爭的才能也同樣厲害(壬辰倭亂的朝鮮王朝又可以再證明一次)。

    扶蘇太衝動就自殺了,原本始皇帝應該是屬意扶蘇的,他人旺也高,但這麼衝動又這麼對自己那麼沒自信,其實也讓我覺得他不一定就可以把秦皇帝擔任得很好。當然如果蒙恬可以輔佐就不一樣了,但他就倒楣陪著一起死了。

    胡亥可能只是想嘗試看看皇帝好不好玩,很好奇吧!才20歲,大二的年紀對甚麼都很好奇也都想嘗試,還沒思考到皇帝所需要的能力是甚麼。等到上台了之後把兄弟姊妹殺光了,感覺安全之後就開始享樂不問政事,可能有點崩潰了吧!對於接收到的消息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對於不想聽得一律覺得是假的,年紀輕輕就犯了老人家常犯的毛病。最後被最信任一手把自己拱上台的趙高給殺死,得年23,有點悲劇。李教授說他如果晚生三四百年加入清談及時享樂的行列應該可以很如魚得水,可惜那個時代流行的很實際。

    劉邦,最終的勝利者,但一開始看起來只是個普通人。經作者一提點才發現他其實應該跟始皇帝嬴政是同個時代的人物,只小贏政三歲,共同經歷了戰國後期秦國的勢如破竹以及統一的政治改變,反而項羽應該算晚輩,比較有代溝才是。劉邦17歲以前在讀書,到32歲之前在四處當任俠,因為帝國統一不能到處遊蕩而必須安分待著,於是靠關係當了泗水亭長,類似派出所長,變成公務員,但仍然四處結交黑白兩道,大概類似我們竹東這邊的高聲望人物,有機會會出來選縣議員或鎮長之類的人。或許是這段時間累積下來的待人接物的能力,後來劉邦雖然46歲才出道躍上歷史,帶兵到處叛亂,他總是很能收納能人支持跟民心。另外得天獨厚的兩個能力,一個是關鍵時刻做正確決定的能力(也因此謀士張良陳平蕭何等也很敢諫言);一個是總是能死裡逃生的能力。
    劉邦這幾個特點,後世的劉備跟他很像,任俠重義氣,好人緣民心支持,很會看人跟很會逃亡都有隔代遺傳到。不過劉備更重義氣的是會因此而作錯誤決定,即使他本身也知道是錯的,譬如新野城逃亡時接受老百姓追隨而拖累速度導致長?坡之戰,跟為關羽報仇而打了夷陵之戰等等。

    相較之下,項羽是天縱英才,戰爭能力似乎是點滿的,但情感能力很弱,易衝動又容易被情感左右而作錯誤決定,譬如鴻門宴因為念及跟劉邦的感情好而放過他,跟多給了劉邦漢中郡等等。也許他是亞斯伯格症?

    韓信除了也是天縱英才的帶兵作戰能力,能夠打敗當時排名世界第一第二個項羽跟章邯以外,他也許個性上更像是一個普通人。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所長出頭,如果不受重用就會想離開,如果建功了就會希望有相對應的報酬,認為幫長官建立功勞之後長官會給他好處而不是事後捅他等等,都讓人對韓信抱著同情的心情。
    韓信20歲從軍,25歲獲得蕭何夏侯嬰推薦,劉邦提拔為大將軍,一出場就打敗章邯跟三秦,事後諸葛亮六出岐山也完全無法做到的事情第一次就成功。之後打仗從來沒有輸過,戰爭贏了之後被軟禁。我突然想到初代剛彈的主角阿姆羅,也是年輕的天才,成為輸贏的關鍵後來被軟禁。那這樣項羽就是夏亞,也是天才打仗當會打贏,但就是被主角阿姆羅剋,一碰到就輸。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讀書心得] 了不起的圖帕伊亞



    一段時間沒有看這種很厚的歷史書了,尤其是針對這種某個很小段時間的某個區域的某些不知名人物的故事。但在看完海洋奇緣之後,對大洋洲的玻里尼西亞文化有點興趣,再加上在澳洲經常看到的庫克船長塑像,於是就買了這本書,衝動性消費啊!

    結果這本書意外的一翻開之後,可以很順暢地不跳頁的把這本書看完。雖然是頗考據的歷史作品,但行文很流暢,且講解的小故事很有趣。同時也把裡面出場的人物刻畫的蠻有個性的。


    簡述這本書,就是在與現代文明交會的時間點,有一位聰明也通曉各種知識的玻里尼西亞祭司兼航海員 圖帕伊亞,因為各種的考量搭上了庫克船長的奮進號,成為一名水手,在奮進號的旅程裡有不少關鍵的幫助。但最後因為壞血病而病死,其功勞最後都跑到庫克船長身上了。

    頗常見的一種情況,後世的人在論功講述偉人事蹟時,因為對於小人物的不熟悉,而容易歸功給名人,於是偉人總是在時間過去之後可以攬了越來越多的功勞。譬如黃帝發明了指南車、養蠶取絲,指派倉頡造字之類的。

    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玻里尼西亞在18世紀時仍處於新石器時代,但一點也不簡單的文化,除了太平洋的航海與部族以外,似乎可以依此去猜測我們的史前文化是一種怎麼樣的情況。沒有被壓抑的女權,對於夫妻貞操的不重視,對於交易的方式,對於宗教的看法等等。

    當這種史前的文化與現代文明接觸時,是一種怎麼樣的情況。新石器時代因為會噴火的棍子而害怕,對於金屬很好奇,但也很快接受並成為一種交易的商品,部族開始利用外國的勢力來獲得部族征伐的優勢。

    藉由作者整理奮進號成員的航海日誌而去推敲當時奮進號成員之間的關係:

    詹姆斯庫克船長出身貧窮,學徒的過去與繪圖的熱情,使得他幫英國繪測的大洋洲地圖很正確,並奠定了之後英國遠東殖民的基礎與可能性,並造成了現代世界的樣子。作為船長,很有領導與決斷力,與一般的了解一樣。但也也許他的過去,造成了他固執的個性,與隱惡揚善的能力,倒是一般人比較不會知道的,畢竟庫克船長有點被神化了。



    植物學家班克斯也是頗富盛名,作為奮進號僅次於庫克的有名成員,是一位富有的人,而因此在奮進號裡享有很多特權。使得奮進號的船長室並不是最大的,而成為一個特色。

    當作者描述奮進號的內裝時,我才想到我有在雪梨參觀過奮進號的複製品,哈哈。後來作者說他也是因為寫這本書而去參觀雪梨海事博物館的奮進號複製品時,我發現還真是巧,原來是去同一個地方看同個東西啊!



    圖帕伊亞是玻里尼西亞的貴族,但在奮進號上只是一個被歧視的野蠻人。也許是因為對於新世界及文化的好奇,而坐上奮進號,領航以及跟玻里尼西亞人、毛利人、澳洲原住民交涉等,使得奮進號的日誌不僅僅是白種人對於原始文明的歧視,而更多了從他們角度去觀察的民族誌。因為作為祭司的高傲而人緣不是很好,也或者使庫克在忽視圖帕伊亞幾度拯救奮進號的功勞時比較容易,也使得他在後來的歷史裡,成為了一個小角色。

 
    或許這本書的作者跟台灣最近也很流行的,摒棄傳統的那種英雄搶光式的歷史,而將歷史上長期被忽視的無名英雄,重新拉回檯面論功沒行賞。而傳統的英雄也因此而讓我們可能性的看到他們的缺點,而變得更有個性,更像一個人。這種更貼近真實的歷史也更加的有趣。庫克船長的奮進號旅程,或許在華人世界不像鄭和那麼有名,但在紐西蘭跟澳洲應該很有名吧!那麼圖帕伊亞的功勞(尤其他是一個玻里尼西亞原住民)能重新被認識應該對紐澳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