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悶片但最後一個小時真的很精彩,每句對話都很漂亮)
明朝還沒亡的時候,清朝進攻朝鮮逼朝鮮改換宗主國,
將朝鮮仁祖跟一班大臣圍在首爾南方的南漢山城時的故事。
這部電影主要探討的是做決定,
有的時候決定無關對錯,純粹是價值觀的問題,孰輕孰重。
所以這部片到後來,是兩個忠臣在辯論,但兩個人都是對的。
究竟該忍辱投降活下去,還是壯烈犧牲,哪一種是大義。
李秉憲雖然因為私生活被韓國人指指點點,但他演的戲幾乎都很好看,
畢竟這一個尷尬的被夾在中間的被指為奸臣的忠臣是很不好詮釋的。
金允錫我一開始把他看成宋康昊,想說宋康昊又沒演這部。
仁祖因為長了鬍子所以沒認出來,後來發現是朴海日,之前看過他主演的
"弓箭之戰",想說他跟滿清人真有淵源,這部戲演仁祖好像不太需要演技,
從頭到尾撲克臉,有點可惜。
跟弓箭之戰一樣,
裡面演滿清人的人真的都剃了鼠尾巴,超醜,真是犧牲,
(環珠格格或步步驚心裡的只剃前面真的是帥很多)
服裝跟語言也真的很有一回事,雖然我也聽不出來是不是滿州話,
但很確定不是韓語。
這部片似乎完全沒有醜化滿州人,就完全中立的描述一個侵略者,
甚至把皇太極的氣勢給演出來,
因此就把焦點給濃縮成--問題都是朝鮮人自己製造出來的:
內鬥、不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猶豫不決、罔顧戰士的權益而天真的希冀勝利等等。
也好奇的想--如果當年沒有仁祖反正,而是由李秉憲在雙面君王裡飾演的光海君繼續執政,不知道會做出怎麼樣的決定。
總之,我會覺得韓國人拍出了這麼一部把韓國人自己問題給暴露出來的一部片,並且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或許是韓國人對於自身歷史的一個救贖,畢竟擁有一個經常被侵略的歷史,但又有愛面子的傳統,能夠正視這件事情並且接受了忍辱這件事情也是很偉大這件事情。
